药师经真言网
标题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来源:药师经真言网作者:寂光时间:2019-06-25 17:59:56
○直解大意五 初释经题目 二释译人名 三释经品题 四明分科义 五正解经文。○初释经题目。佛说梵网经。此一经之题也。得此数字标题。即知 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怀。洞明全经之大旨矣。直解经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此舍那如来。诏告当机法会大众。诫听勉进思修意也。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即闻思修三慧。谛者。审也。听者。领也。谓诸大众佛子。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发起。故曼殊大士。于楞严会上。独选耳根圆通为妙耳门。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故先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谓善能体会所闻之法。如听而思。如思而修也。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必须如是谛听。如是善思。如是妙修。方契如如实相心地法门光明金刚宝戒。

○三陈自因行。

我已百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故报身佛。述己过去所修所证为答也。阿僧祇。华言无数。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又云时分。我已百阿僧祇劫。即佛已修因证果之时分长远也。修行是心地。即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也。以之为因者。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法门而为因也。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答中不言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其义有三。一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乃正因心。二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门。是缘因心。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无明。百阿僧祇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破异相无明。修行十地。即随分觉。破住相无明。成等正觉。即究竟觉。破生相无明。我佛时历百僧祇。方得五住究尽。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璎珞经云。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祇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仁王 般若亦同此义。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

○四举自果相(二) 初总明果相 二别明果相。

○初总明果相。

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问。故以己初舍凡夫时。修习心地。乃至成等正觉。以如是等因。如是等缘。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言号为者。因中自有师佛。记莂其名。因行未满。只名菩萨。觉行既圆。成等正觉。故号为卢舍那佛也。住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华台。世界如莲华形。故名莲华台藏世界海。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大香水海中。此世界种。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诸佛时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世界。正当华藏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问。据华严云。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此经所云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二经何别。答。毗卢遮那法身也。卢舍那报身也。法身。托报显。报身。因法成。若非法身。无以有报身。非报身。无以显法身。乃知法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二经不别。是故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即毗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也。海有十德。总而言之。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一切。融摄一切。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此上二节。总答因果二问。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光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即依正庄严二报为果相也。

○三别明果相(二) 初从体起用 二摄用归体。

○初从体起用。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之体。此别示果相。明依正之用也。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莲台。台上有一佛。佛即舍那本佛。乃正报身佛也。台。即舍那所居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国土也。其本华台。周遍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拣非权小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现为迹依界中教主。此一一界中佛。皆舍那化身。故曰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化为迹迹佛身依报国土也。言后就一叶等者。即千叶中。拈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山。故有百亿须弥山。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现迹迹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释迦。皆示现 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而升四王。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余九百等者。上拈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华一佛。既如是示现。则余九百九十九释迦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二摄用归体。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明从体起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上广答果相竟。

○二广答因相(二) 初标牒问词 二释心地名。

○初标牒问词。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广答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众不知是何等心地。故标牒问词。下详答之。

○二释心地名(四) 初释十住名 二释十行名 三释十向名 四释十地名。

○初释十住名。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此释十住心名德位也。诸佛当知者。谓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今为当机。故诏告之。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地持经云。十住。十行。名种性住。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初住位。即中道种成就。安住其中。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璎珞经云。三贤。十地。等。妙。诸菩萨。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于六性中。此名习种性。习。谓习学。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于六观中。此名住观。住。即安住。谓心会于理名住。观。即观照。谓观察谛审一切诸法。缘生性空名观。即修习空观之理。荡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住观。于六慧中。此名闻慧。达耳曰闻。分别曰慧。因闻中道之理。而生一切无漏智慧。能了一切法。离二边相。旋转闻根故。坚信忍中者。乃有二义。坚者。于六坚中。此名信坚。信。即信心。坚。即坚实。谓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毁坏故。忍者。于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谓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起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此信成就发心者。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起厌离心。求菩提道。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经万劫。信心成就。或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愿力。或因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成发心。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故名信成就发心。又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者悲心。欲拔一切苦故。如是发心。皆得不退。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何名十心。一者舍心。舍。即施舍。无所悔惜之义。谓以内法外法。一切皆舍。通达无为无相。入空三昧故。二者戒心。戒即戒律。护善遮恶之义。谓以一切善恶诸法。无集无受。一切性离。一道清净故。三者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谓以无相慧忍。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故。四者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谓以四威仪中。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进分善根故。五者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谓以心念寂然。灭一切罪。生一切善故。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谓以不可说观慧智。入中道一谛理。无明障破。皆为慧用故。七者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之义。谓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佛果便成故。八者护心。护。即护持。善能堤防之义。谓以无相护护。使诸外道八倒。不娆正信。以护根本。法体集散。不可护故。九者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谓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静照乐心。缘一切法故。十者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谓以最上顶智。灭无我轮。断除十使。不受六道果。住顶三昧正定。发行趋道性实。不离正信故。自此十心圆明。空观成就。理性渐显。真谛不立。从此解脱。趋进行位也。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水晶。玛瑙。之六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以轮对者。具有二义。一运转。二摧辗。谓佛菩萨。运转于大法轮。则能摧辗众生之惑业故。因断惑证真。各有浅深次第不同。故以六轮对六位也。问。此十住位。以何轮对。答。以铜宝轮对。何故以铜。盖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尘垢。而独有渣滓在。若乃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诸菩萨。惟修空观。断见思惑。如离尘垢。四十二品无明之中。十住位人。断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若前异相十品。未能断尽。如铜之有渣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随体起用。随类现形。化诸众生。如器成济世。故以铜宝轮。对十住位。

○二释十行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此释十行心名德位也。此位于六性中。此为性种性。谓乃虽证本性真空。而不沉住空理。即能分别诸法。开化众生。使令入佛道故。于六观中。此为行观。行为修行。以修习假观行。立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行观。于六慧中。此名思慧。思谓审思。胜思。决定思。慧。即择法觉慧。以思惟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开化众生。二义合言。故云思慧。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前住云坚信忍。此行云竖法忍何也。即前所修理法。理繇信入。信繇理起是故前云坚信。此云坚法。于六坚中。此名法坚。谓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法忍。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证。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何名十长养心。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二者悲心。愍念众生。以悲空空无相。自灭一切苦。与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故。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四者舍心。周给无吝。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不可得。而无生心常修其舍。五者施心。普惠无惜。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六者好语心。所说皆善。慈爱语言。摄化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七者利益心。胜行化生。实智体性。广行智道。现行六道。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八者同心。隐同摄化。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入诸六道身相行业。一切事同。以入同法三昧。九者定心。印持无乱。以一念静慧观空。无能扰动。了见一切众生。我人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不可得故。十者慧心。照彻无碍。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自此十心。行行无违。定慧圆明。空假不立。以中道智观。增进向位也。此位功行。于六轮中。以银宝轮。对位。谓银体性莹洁。不受尘垢。虽经镕炼。性恒不变。此十行菩萨。惟修假观以加功用。任运分断中十品异相无明惑业。显发本然清净之性。如银体莹洁。镕炼不变。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

○三释十向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 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回向心者。因前二位所修所证。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修忍中等。起后。言从是等者。繇前十行。如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其心。不被魔外侵损。此位于六性中。名道种性。因修中道。通达佛法。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于六观中。此名向观。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故。于六慧中。此名修慧。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前云坚法忍。此云坚修忍者。具有二义。于六坚中。名为修坚。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修忍。谓即修习中道。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理。忍可忍证。二义合言。名坚修忍。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此十向心。繇行满故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十回向心。一者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于大乘六念。常觉常施。一合相故。三者回向心回。即不住。向。即不退。于此无上金刚菩提。心心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四者达心。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五者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故。六者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邪见。常空生心。心入不二。为不退一道一照故。七者大乘心。解解一空。以一空智。智乘行乘。任载任用。令诸众生。同入佛海故。八者无相心。即心无相。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相故。九者慧心。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故。十者不坏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此十向位。于六轮中。以金宝轮对位。谓金体贵重。济用极大。土理。火炼。其色不变。此菩萨惟修中道。功行加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以断尽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也。此上三贤观行。虽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

○四释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诸佛当知一句。标牒舍那。对千化佛答说十地名德位也。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忍中等。起后。前三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正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问。前三贤位名心。十圣名曰地者何。答。三贤位。未证真如。非所依处。此十圣位。乃佛界地。为一切所依。性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故易心名地也。此地于六性中。性为正觉性。谓即正与佛体等无别故。于六观中。观。为地观。谓能生万物。因修中道观理。一切佛智功德。从此生故。于六慧中。为无相慧。谓正知中道之理。惟空无相。而能发生一切无漏智慧故。言坚圣忍者。其义有二。于六坚中。地上菩萨。名为德坚。谓修中道观智。破一分无明等障。显发一分真如三德。无能毁坏。故名德坚。于六忍中。此名正忍。谓正破无明。于中道理。忍可忍证故名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名证发心。谓证真如法故。唯为开导一切众生。不依文字。起信广明。已上总明十地义。向下别明十地义。何名十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证入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凡所作为。其慧平等故。二体性善慧地。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此菩萨。证发无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此菩萨。以智慧焰。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此菩萨。以 十力智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此菩萨。以大智行华。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此菩萨。具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此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九体性华严地。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无时。于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量法门品。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于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此菩萨。以获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其大慧空空复空如虚空性。具足十功德品。复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奇妙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自此十地圆满。等入如来妙觉果海。此地菩萨功德。于六轮中。以琉璃宝轮对位。以琉璃宝。出须弥山。一切众宝。皆不能坏。此十地菩萨。所证真实。不为外魔之所动坏。故以琉璃宝轮。对十地位。此十圣地观行断证。初地断上品惑。证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断中品惑。证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等。断下品惑。证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以劝修也。

○三结答问意(二) 初举法陈因 二作劝修证。

○初举法陈因。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轨则以劝修也。我先为菩萨时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显胜因。舍那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

○二作劝修证。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此总答前二问。以明修证之义。如是二字。承上自已成佛根源在斯。一切众生。当亦如我往昔行菩萨道。修人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因地心。得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身。满足相好。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报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显化身。法报不分。三身圆现。是为法身智身满足。以此三身。繇因地中修习心地。是以得果证身。宗镜录云。由转根本之心。得证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等法。本此出生。若迷此识。即为生死。悟此识者。即得涅槃。此识转时。一时烦恼断灭已尽。得证法身故。二转依本之心。得证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八识而起。如迷此识。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识者。即起一切智慧。是故此识转时。一切愚痴解脱。即证得报身故。三转起事之心。得证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而起分别。以迷此识。即起一切贪嗔痴等。恼害众生。悟此识者。即修一切戒定慧等品。饶益众生。是故此识转时。即证得化身故。是以如来出世。说诸心地法门。无非要令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转识成智。证三身。圆十号故也。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最新文章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德动天...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