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标题

学习经论须知

来源:药师经真言网作者:时间:2019-11-11 09:41:41
许多学佛人颇喜欢学习经论教典,希望通过讽诵、研习等方式明白佛法的道理,但他们对如何学习经论却往往十分盲目,不得其门而人。后学遵从师父的教诲,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学习经论的几点注意事项,期与读者共勉。为解脱成佛而学习经论学人首先要明确阅读、学习经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与众生皆能解脱成佛,而不是为增加世智聪辩,不是为与别人一较高低,更不是为了吹毛求疵寻伺别人的毛病。有些人把学佛变成了学术研究,像

许多学佛人颇喜欢学习经论教典,希望通过讽诵、研习等方式明白佛法的道理,但他们对如何学习经论却往往十分盲目,不得其门而人。后学遵从师父的教诲,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学习经论的几点注意事项,期与读者共勉。

为解脱成佛而学习经论

学人首先要明确阅读、学习经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与众生皆能解脱成佛,而不是为增加世智聪辩,不是为与别人一较高低,更不是为了吹毛求疵寻伺别人的毛病。有些人把学佛变成了学术研究,像大学教授一般为了自己的生活、名声、地位等而研习佛典,增加学问,发表文章,这类人不会明了佛法“离言离思”的见地,不能了生脱死。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彻证无上正等正觉后方才宣讲经教的,当时有缘的佛弟子们请佛讲法,佛陀便依据大众不同的根器与意乐开示佛法的见地和修行方法,比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或者一个简单的观修法门,如不净观,当时具缘弟子便当下证得须陀桓乃至阿罗汉果位。也有一些弟子通过修行,后来证得果位,如很多人经过结夏安居三月精进修行而证道。后世的修行人应该追随佛陀和圣弟子们走过的道路来修行,先不应该盲目“学习经论”。

经论是手指,因指能见月,但指却不是月,无论有无手指,明月依旧存在。经论毕竟是文字方便、文字般若,不能令人了生脱死;只有透过经论明了实相般若,安住法性实修才能圆满究竟,所以我们对经论之名相不可执着。正如《说无垢称经》所言:“夫说法者,一切皆是增益损减,其听法者,亦复皆是增益损减。若于是处无增无减,即于是处都无可说,亦无可闻,无所了别。”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语言文字和意识分别只会对法性或增益,或损减,不能令学人真实契人法性;法性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非分别思维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此修行人不可错认定盘星,以语言文字相为究竟,自堕邪见而不自知。

学习经论必须依止善知识

佛菩萨所讲所传之经论典籍只是提供了见地和修行法门,必须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才能兼得二者并依此解脱。若能依止大善知识,则经论也不必读。禅宗有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许多宗门巨匠,如六祖惠能等极少阅经,只是依照传承祖师的教诲修行而获解脱,足可作为明证。按照见地,三藏十二部可分为声闻及缘觉二乘、大乘显宗和金刚乘,修行法门更有八万四千不可胜数,若无善知识指引,学人很难明白其中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以及何为次第修学的法门,何为直接的法门。因此学习经论必须依止具格具相的善知识,该善知识应该具备实修证量,应是修行的过来人,同时又精通经义,方能指点学人。

实际上,修学佛法的捷径当是首先依止善知识,获得稳固的见地后,再学习经论。这里所说的“见地”是指对法性认可后而自然安住,非指语言文字、意识分别上的“相似见地”。真正的见地一旦确立,足以令学人解脱无疑,学人再学经论时便会发现无论佛说哪部经,哪个法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开显该见地,因而更对法性确定无疑,乃至进一步地任持。随着实修的进一步深入,见地越来越通彻,学人便能够融会贯通一切经论,知道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哪些法门直接,哪些法门间接,其中次第如何。至此方知学习经论完全是为了众生而学,为弘法利生而学,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经论。

另外,即使为获得文字般若,也必须依止善知识系统地学习经论,从二乘的俱舍、大乘的唯识到中观般若,乃至金刚乘密续等,次第闻思。

\

讲解经论的善知识应具备所讲经论的传承,讲经说法有一定的传法方式。藏传佛教讲法的方式除了弥勒菩萨所传、世亲菩萨所发扬的五窍诀传法方式(必要、略说、解义、连贯、答辩)之外,多数遵从那烂陀寺与戒香寺的传法方式,如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可分讲经与讲论两种,按五圆满(地点、导师、弟子、时、法)传讲经典,按作论五支(作者、所从属的经典或论典、为谁而说、作论必要、全论何意)的方式传讲论典。这样才能维持经论的传承纯净,保证其蕴含的法义和见地不致被丢失或被误解。

另外,藏传佛教当中还有一套讲解经论的“三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科判摄义譬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意思是科判以最精练之语言将所有内容总括出来;细解颂义譬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里行间的微义、隐义;归纳中心譬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意思是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出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的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义理无法驳斥或替代。

如果学人如理依止善知识,并按次第认真努力地学习,若能在十年内学完五部大论已非常不错。若能精通“讲、修、学、著、辩”五者便成为堪布。然而这样的学习并不能使学人明了法性,最多不过能按传承教导依文解意,对生死大事毕竟毫无把握。所以学人仍然须依止真正对法性明了通彻的大善知识,通过实修方能确立真正见地而了生脱死,即又回到前段所述的老路上。

学人明了真正见地后,以前所学的经论并不会浪费,若以见地来统摄,则对所学经论的把握只有更通彻,更圆融,更加融会贯通。但对于未明了者,这种学习经论的方法仍存在着误导学人“为学经论而学经论”的弊端,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人海算沙徒自困”。学人由于熟练于分别思维经论的文字相,常常会不自觉地困于各种名相概念当中,在修行时多诸寻伺分别,不能直接趣人法性,或者对修行的结果有所期待,想得个什么,求个什么,由此形成修行的道障。更有甚者,我慢心起,觉得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人,而自己已通达所有经论,无人能及,因此唯我独尊成大我慢者,自堕三涂了无出期。

《华严经》明确告诉我们依止善知识是学佛的根本和必由之路:

若菩萨亲近善知识,则能精进不退修习,出生无尽佛法。……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在能够成就佛法的十种方法中,第一条就是“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华严经》中还以善财童子之口讲述了善知识的作用:

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深心爱乐,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善知识者是我师父,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济,令我得入诸佛如来莲华池故。”

后学在出家依止师父之前学习了两年唯识,然而自觉对法义没有真正通达,依止后师父知道后学的毛病,一开始就提醒应多在实修上用功。随着冬季百日闭关的临近,师父干脆下令不准再看任何经论。后来经过百日闭关,后学对法性的明了稳固了,师父便开许可以阅读经书,更鼓励后学为了弘法利生多看经书。

在五六个月不闻不问经论之后,后学又重新阅读了一些中观和续部的经论,发现所有的经论不论直接或间接,唯是在开示众生法性而已,正如《法华经》所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后学再看经论,既增上了对法性的定解,又对以前所学的唯识等理解得更深入,更融会贯通了。

即便如此,在实修过程中,心中还会冒起经论中的文字“泡泡”,虽明知其了不可得,不能障碍自己趣入法性,但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随之而去,不能当下认取其本性而安住,因此浪费了不少实修的时间。后学的这一点教训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唯是希望大家能够直接趣人法性而修行。

学习经论的几个误区

学习经论的第一大误区就是不能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前文已有详细阐述。“依法不依人”与如理依止善知识并不矛盾,大家应对此产生定解。正因为具足德相的善知识是正法的载体,为依正法故,才依止善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善知识能根据弟子的不同根性、所处修行阶段及闻法当下的状态,灵活应机地引导弟子,若弟子直接去看经论是没有这些好处的。

其二是不明了何为真正的见地。见地不是语言文字,不是学人看了几本经论或禅宗语录,动不动就来几句“烦恼即菩提”便可以的。一个人的实修见地是要看他对法性的认可程度,以及安住的状态。见地必须解行相应,见修合一,有解无行绝非真正的见地。一个修行的法门本身就内涵了其见地,如念佛法门内涵了大乘的发心,因而是大乘的见地。然而若一个念佛人在修行时只想着自己往生极乐,对大乘的菩提心尚未生起定解,就顶多不过是二乘见地,即使能够往生极乐,也最多得个阿罗汉果而已。因此,各处佛国净土都有三乘行人。同样道理,有人修习金刚乘法门结果却仅成就了阿罗汉,实不足为奇。

其三是目前我们汉地讲经不重传承。汉文经论讲解的传承来自于玄奘、义净等真正到印度求学的法师,但遗憾的是,其传承只过了二三代便中断了。由于没有传承,目前我们汉地绝大多数的法师讲解经论皆是依文解意,又不具实修证量,所讲的往往是相似佛法,不能出离文字的窠臼,也无由了生脱死。

其四是经论的传译存在增减损益。三藏十二部结集之后,经典以贝叶经的形式辗转流传至我国,后翻译成汉文,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誊写、印刷、校对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添漏增删、错误讹传等问题。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阿难尊者还在世时,有一比丘在竹林园中说偈:“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阿难听到后便告诉这位比丘:“佛陀的原话是:‘若人寿百岁,不了于生灭;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灭。”’可是这位比丘回去跟师父讲,其师却说:“你们不要听阿难的话,他老了,丧失记忆,不可依信。”可见佛涅槃后还没多久,佛法就已经讹传到这个程度。佛人灭后一百年,因对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见解,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佛入灭后四百年左右,已经演化成二十部了,相互还多诸辩论。

另外,佛典从梵语译汉语属于意译的过程,再加上汉文又一字多义,因此翻译过程中对法义的保持程度,只能视译师的修行、对经论以及对梵汉语言的通达程度而定。藏文翻译的经典具备七支圆满,如时圆满、境圆满、请法圆满、缘起圆满等;而汉文翻译的经典往往不具这些,难以从形式上分辨经典的真伪。

\

同时,现在我们汉地看到的《大藏经》中还多了一个编辑的过程。过去多是皇帝敕令天下汇集经典,把凡带“经”字的统统汇集在里面,有些还加以编辑。近代的编辑人多是不修行的,有些连居土也不是,如近代的朝鲜人、日本人竟用大学生来编辑《大藏经》。有些藏经在编辑时还有“疑似”部,有些藏经干脆不分,篇数越多越好。凡此种种,造成疑伪经典混杂于原典当中的局面,更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最害人的便是托佛所说,托某菩萨之名所编造,托某法师之名所翻译的“经论”,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不可不察。

综上所述,唯有通过修证获得真正见地,才是学好经论的最佳门径。若不实修,经论虽在,众生亦不能解脱,正法亦不能住世!佛法是心法,需实修之人方能承载、住持之。(信息来源:摘自《临济棒喝》)

编辑:纤尘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德动天...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