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真言网
标题

第二十三卷 摄大乘论释论

来源:药师经真言网作者:无性菩萨 造时间:2019-06-25 19:21:35
第二十三卷 摄大乘论释论世间净章第十四论曰。云何世间净不成。如未离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与色界心。不得俱生俱灭故无熏习。种子不成。无有色界心为过去。无量。生中余心隔故。彼静心种子不得成就。已无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静心。由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得为因缘。修行善心为

第二十三卷 摄大乘论释论

世间净章第十四

论曰。云何世间净不成。如未离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与色界心。不得俱生俱灭故无熏习。种子不成。无有色界心为过去。无量。生中余心隔故。彼静心种子不得成就。已无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静心。由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得为因缘。修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如其相应知。如是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

释曰。如世间净不成。今当显示。如为离淫欲起修行时。修行欲界善心。于色界心无有熏习。以不同生同灭故。彼色界心即是无种子而生。以彼过去色界心无量生中余识所隔。已过去无有不成故。彼静心种子为因缘者。从阿梨耶识中自种子生故。彼方便善心非无功力。得为增上缘则为功力。但非因缘。由彼增上故。色界心得生。如是破色欲时亦尔故。

出世间净章第十五

论曰。云何出世净不成。如世尊说。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他音声及正思惟。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熏耳意二识。于彼法中起正思时耳识不生。意识亦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若于正思惟相应心生时。彼意识久灭过去。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何处得种子。于后时生正思惟相应心。与正思惟相应者是世间心。与正见相应者是出世间心。无有共生共灭义故不。为彼所熏。既不被熏则为种子不成。是故出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彼中摄持闻熏习种不成故。

释曰。如出世净不成今当显示。于他音声及正思惟者。谓正与声相应思惟。此意识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者。谓与正见相应出世心隔绝故。若正思惟相应心生者。谓于后时正思惟。彼久灭过去者。谓前意识已谢灭经无量时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云何得以此为因生后正思惟相应意识彼中者。谓世间意识中。闻熏习者由闻他音声熏习意识中。若作是念彼摄持种子不成故。谓摄持出世净种子不成故。若有种子生义可成。

论曰。复次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既为染法因。云何复成彼对治出世心种子。又此出世心昔未曾有故无熏习。既无熏习从何种子而生。汝今应答。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

释曰。此果报识既为障碍因体。即不成彼对治因体。又此出世心初未曾有者。谓昔来未生故。无熏习者由昔来未生彼出世心熏习。决定未有故。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者。为别异声闻故言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由善清净法界灭智障烦恼障故。名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者即是所说法。谓修多罗等。于此法界所流津液修多罗。听闻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即此闻熏习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又复闻即是熏习故。名闻熏习。彼闻熏习住阿梨耶识中为因。生起出世心。

论曰。此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得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依止云何可见。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随在何身中。与果报识同相而生。犹如水乳然非阿梨耶识。以成彼对治种子故。

释曰。所有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设尔何失。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阿梨耶识还自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应别有依止。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习者。即是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熏习力故。随在何身中者。随于何身中同体而生。然非彼自性。犹如水乳虽复一体而生。然此闻熏习非阿梨耶识。以对治阿梨耶识故。

论曰。于中依下熏习成中熏习。依中熏习成上熏习。由闻思修数习故。

释曰。于中下中上者。应知闻慧思慧修慧。一一各有三等。复有别义闻慧为下思慧为中修慧为上。闻思修数习者。于闻等中增上修行。以下品为因得中品。中品为因得上品故。

论曰。彼闻熏习种子。随下中上应知皆是法身种子。是阿梨耶识对治故。非阿梨耶识所摄故。出世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虽是世间为出世心种子。体出世心未生时。为现起烦恼对治故。恶趣对治故。一切恶业朽坏对治故。能随顺得亲近诸佛菩萨故。虽是世间初修行菩萨所得。应知皆法身摄。声闻缘觉所得解脱身摄。

释曰。现起烦恼对治者。谓欲等出生为除灭因故。由除灭烦恼故。对治恶趣应受后报恶道业。为彼朽坏因。举要言之。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恶业对治故。于未来世自身得亲近善友因故。初修行者。谓凡夫法身摄者为法身种子体故。解脱身摄者。谓为诸声闻解脱因体故。何以故。由声闻唯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故。

论曰。此非阿梨耶识。法身解脱身所摄。随下中上次第增。如是果报识渐减依止。即转依止。一切转已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悉无。种子即一切皆灭。复次非阿梨耶识与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犹如水乳。云何一切皆灭。如鹅饮水中乳。又如世间离欲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依止即转。

释曰。如阿梨耶识。与非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然阿梨耶识尽。非阿梨耶识。在如鹅饮水中乳。乳尽水在。以此显示。应知。又如世间离欲。于一阿梨耶识中。不静地烦恼熏习灭。静地善法熏习充满依止得转。出世熏习亦尔故应知。

顺道理章第十六

论曰。如入灭尽定说识不离身。此成立果报识不离身。以灭尽定不为对治此识故生。亦非出定时此识复生。此果报识断已非结余生不得更生。

释曰。灭尽定说识不离身者。此为成就有阿梨耶识。由世尊说识不离身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以灭尽定对治生起识故生。见此定寂静故。若复执言出定时识更生。由此意故名为识。不离身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出定时识不更生。此果报识相续断已。若离托生时不得更生。

论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有心者。彼人所执心不成。定义不成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相应故。想受共行过故。则有触故。三摩提中此有力故。唯灭想是过故。思惟即与信等善根俱起过故。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非一切行者亦不有故。

释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中有心。彼人所执不成心。以定义不成故。若欲令离如先所说自相阿梨耶识。于生起识中随一识灭尽定中有此心者。此义不成。何以故。定义不成故。未曾见心离于心法。如余心法未曾离心。若想受不灭不得灭名。则此定不复成定。若存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为寂静住故。对治彼怨。其余心及心法故灭定生。阿梨耶识不分明故。不对治此识故生。是故此定不得有余心。何以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心及心法若相续不断。必有所缘相。灭定若有心亦应不离所缘相。此二俱不可得故。此定无有余心。若立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此识以摄持身得名故。复次若灭定中有余识生者。余识必有善等分。谓善不善无记。此心不得为善。若善应与善根相应此即相违故。亦非识自性是善以离善根相应。无得善义。故若定心是善。则不许义至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此不可许即与一切处余善心不异故。亦不得为不善及无记。与不善无记不相应故。离欲界欲时。一切不善根已灭不成不善。亦非无记以此定是善故。又不可以此心为善。与想受共行过故。若离善根不得为善。但善必与善根相应。如与善根相应。必与想受相应无有别因故。所治现行复有能治此义不成。如欲等现行不得有不净观。复次定中若离阿梨耶识有余心者。则有触生过。今当以住余定为例。但有其余善根。相应定心生时必与触俱。谓因定生猗为相。若乐受触若不苦不乐受触。以此触为缘故。则有乐受及不苦不乐受生。何以故。此触于定中有力故以见此触于余定中生二受有力故于灭定中亦应尔。无别障碍因故。若尔触缘受则至此义不成。何以故。唯灭想是过患故。若言有触缘受。修行此定唯为灭想此不可许。以说受想俱灭故。又复不应有触。于余识中若有触。则有相应共有思惟。信等善根共生过故。经说若有识与触相应生。则有思惟俱生是故于定中思惟现行义得成。若有思惟现行则是起作善心。此必应与信等善根俱生。此义不可许。若欲离如前所说过失。及离阿含相违过失。故言拔去心法。无有心法。唯有心在为是。此亦不成。何以故。从所依中拔除能依不可得故。心是所依心法是能依。此能依所依心及心法。无始生死已来更互相依未曾相离。由此相引故。必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汝言定及定方便。并与彼相违故。无贪等不生唯善生者。余处未曾见此道理。何以故。若法相应生。必有津液果相应生。是故彼义不成。复次更有不成。如世尊说。身行灭乃至言意行灭。于中身行者。谓出入息。语言行者谓觉观。意行者谓思惟及想等。如觉观灭则语不得生。如是意行灭则意不得生。若汝言如身行灭住于定中。身得不灭。如是意行虽灭。意犹得在。此义不然。何以故。有因缘故。更有别身行。为身得住因。如世尊说。由饮食命根及识等故。虽无出入息身亦得住。意则不尔。更无余意行所持故。于彼定中不得以意识为心住。如世尊说。识不离身此说果报识。何以故。由有种子故。后出定时生起识从此而生。此能依所依一切时如是而生。虽加功用不能令其相离。何以故。有譬喻故。此于世间中从生至终。更互不相离。一切时共生。无有能拔其能依。令离所依。譬如四大及四大所造。心法亦尔。无有道理令其相离留心独在。若言从所依。拔除能依不可得。但以想受是过患故。唯此二法不现行非余。此亦不成。何以故。非一切处行者。此中不有故。经说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者。即是成就阿梨耶识是有。以世尊说识不离身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由灭尽定对治生起识生以是寂静故。若有执从定起已。识还从身生故。言不离者此亦不成。以出定时识无更生义。以彼报识若相续断已。离结后生无更生义。若复执离阿梨耶识以意识故。言灭尽定中有心者。彼心不得为善不善无记。并不成故。由此定善故不可为不善。亦不得为威仪工巧变化等无记。若言是果报无记即是阿梨耶识。以无第五无记故。若言此心是善。即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又此心在时染污意已灭。但住善中。此善心即有所依止。及有所缘三事和合。云何不生触。既生触云何不生受等。若尔则灭尽定义不成。于中心及心法不灭故。若汝执言善心势力引此定生。由方便善心势力故。此定虽善然不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和合有能得名和合。是故此定虽善于三和合无有能故。此不尔如津液果生故。以彼方便心是善。是故此定即与善根相应故。

论曰。若复执色心次第生。为诸法种子。此破如前复有不成。于无色界及无想天退堕。从灭尽定起此义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不得成。唯除次第缘义得成。如是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染污清净皆不得成。是故如前所说相阿梨耶识成就是有。

释曰。若执色心相续生诸法。前刹那色为后刹那色因得为种子。初刹那识生后刹那识亦尔。若从无色界退彼色久已断绝。云何得种子复生于色。若从无想天退。及从灭定起。此心久灭云何得为后心生因。若如是阿罗汉无有得无余涅槃。以色心因不尽故。此前刹那色于后刹那色。前刹那识于后刹那识。应知但得为次第缘。不得为因缘。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有。若住生起识中转依义不得成。此义今以三偈显之。

论曰。此中有偈。

菩萨善心中则离于五识

无复有余识转依何心作

对治为转依未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于灭则有过

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

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

释曰。菩萨善心中者谓善意识中。即是出世对治相应故。则离于五识者。谓离眼识等五识。无余识者。谓离染污意识及有流善识。为离有流善识故。说善心已复说无余识。转依何心作者。谓于阿梨耶识中一切染污种子无复种子。如此作故。若言对治生为转依者对治为转依。非灭不成故。烦恼灭故名为转依。非对治即是灭。何以故。对治但是灭因故。若尔则是果因无差别。彼灭即有过故。果者谓灭名为涅槃。因者谓对治名为道。彼对治与灭则成一体。又对治生时即是涅槃故。若汝以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者。于生起识无种子及无体。如此为转依。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故。于住出世定时。诸生起识并不有故。尔时无种子无及无体无。是故转依义不成。若有阿梨耶识诸生起识虽不在。彼种子在阿梨耶识中住则能作无种子及无体。由转依不成故。应知有阿梨耶识。

差别章第十七

论曰。复次此阿梨耶识差别云何。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应知于中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一引生差别。二果报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于中引生差别者。谓新生熏习。若无此行缘识。取缘有不得成。果报差别者。以行有为缘于诸趣成熟。若无此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不得成。缘相差别者。此即是意所取我相。若无此则我取意念。所缘不得成。

释曰。如此成就阿梨耶识已。今当显示此识品类差别。于此三种熏习差别中。名言熏习分者。所谓如眼名熏习在果报识中。为彼眼生因。后果报眼根生时。由此眼名言。说为因故生。耳等诸根一切名言差别亦如是。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中身见力故。取阿梨耶识为我。熏习生已则有此我彼他差别。有分熏习差别者。由善不善不动行力故。于诸趣中受生如此差别。此义如后应知相初广说。引生差别者。谓摄聚种类差别所有。新生熏习者。谓初起熏习时。若无此阿梨耶识引生差别则诸行生灭所熏习识。由取所摄持故生有现起。此有不成。能有后生故名此为有。此有即是善不善取之数习。果报有差别者由摄聚行有为缘。于诸趣中成熟。若无此阿梨耶引摄分。则无有因。于后有中诸法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报果故。缘相差别者即此阿梨耶识分与彼依止染污意我见为我取缘相。若无此缘相阿梨耶识与染污意意俱身见为因此我执所缘境不成。此即是津液果。

论曰。于中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种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故。此共相是无受生种子。若对治起时不共相障碍灭故。共相者他分别所持。观行者于中见清净。如于一切物中种种乐欲种种见成故。此中有偈。

难灭及难知所谓共相结

观行者心异于外大相中

清净者不灭于中见清净

诸佛见清净成严净佛刹

复有别偈。

随种种欲乐种种见得成

观人于一物随种种欲乐

种种见得成所取唯有识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种子。此等若不有器世界及众生世界转生。差别不成。

释曰。相貌差别者有多种。于中谓共相不共相。有受生种子相无受生种子相。此阿梨耶识为一切众生所共器世界因体。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阿梨耶识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诸入因体。即是有受生种子。若离如是相类阿梨耶识。则一切众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则不成。如是若离第二阿梨耶识众生世界不成。即如枯木无所觉知。

论曰。复有粗恶相轻安相。粗恶相者是烦恼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种子故。若无此于果报身中。有堪能无堪能差别不成故。

释曰。粗恶相者谓身无堪能故。轻安相者谓身有堪能故。

论曰。复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谓果报已熟善不善种子故。不受用相者。谓言说熏习种子。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受用此义不成。此新言说熏习出生亦不成。

释曰。受用相者若离此阿梨耶识。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而尽不得成。无受用相。谓言说熏习种子者。如言说熏习差别中说。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者。谓无始已来俗数流布因故。若无此不受用相。阿梨耶识则无本新言说熏习。生起不成。何以故。于世间中。无有现在言说离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论曰。复有相似相。谓似幻焰梦翳等故。若无此相似相阿梨耶识。由虚妄分别种子故成颠倒相。此义不成。

释曰。相似相者如幻事为因故。即得妄见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耶识相似相。虚妄分别种子故。有颠倒相。若无此彼颠倒相不成。

论曰。复有具相不具相。具缚者是具相世间。离欲者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一分拔离相。阿罗汉辟支佛如来烦恼障具拔离相。烦恼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应。若无此次第灭烦恼义不成。何因缘故善恶法果报唯是无障无记。此果报是无障无记故。与善恶不相违。善恶更互相违。若果报是善恶。无有道理得灭烦恼。是故果报识唯是无障无记。

释曰。无障无记者。于中无障者谓无染。由无染无记故名为无障无记。非如色界生以烦恼不善为无记。此果报若是善不善。则烦恼灭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是不善更生不善。则生死无有尽义。生死者即是烦恼及有流善等。释应知依止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成语名称以防万一成语拼音yǐ fáng wàn yī成...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成语名称以黑为白成语拼音yǐ hēi wéi bái成...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最新文章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德动天...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手机版 网站地图